雅园际会——结交朋友、畅谈国事︱为你读史•第4期
— 收听 —
(点击音频,即可收听)
“爱国、民主、科学”,朋友,您好,您正在收听的节目是由九三学社鹰潭市委会主办的《九三之声》,我是主播陈真,欢迎您的收听。
上期节目我们为您讲述了忧国忧民的许德珩用他的一生扛起了“民主与科学”的大旗,并把自己的家作为流寓重庆的文教科技界人事聚谈的场所,这期节目我们继续为您讲述,雅园际会——结交朋友,畅谈国事。
许德珩的寓所,坐落在重庆半山上的枣子岚垭,原名“稚园”。因为常被误读,许德珩只好因循,以“雅园”称之。
其实,那座房子不仅很难称“雅”,反倒有些破陋。许德珩这样描述他的新居:找到半山雅园内破楼一间,无天花板,下雨漏雨,太阳可以照到房间各地,可以说是不遮风雨。我住下后,买木板制成天花板,又将危房一间分为两间,前为客房、饭厅,后为睡房。如是者住到抗日胜利。
1944年底的一天,中国地理研究所所长、地理学家黄国璋带着一位客人来到雅园,拜访许德珩与劳君展夫妇。
原来,劳君展的哥哥劳启祥,与黄国璋既是师生关系,又有同乡、同事之谊。黄国璋在长沙雅礼大学读书时,劳启祥是黄国璋的老师。1926年黄国璋由雅礼大学毕业,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地理系攻读研究生,学成返校任教,与劳启祥又成了同事。
后来黄国璋离开雅礼大学,先后应聘中央大学、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,抗战西迁,任西北联大训导长兼地理系主任。抗战中后期,黄国璋从北碚迁来重庆市区,在建设委员会工作。闭塞而苦闷的客居生活,使得黄国璋成了雅园的常客。
黄国璋带来的客人,让许德珩惊喜不已。原来,这位谦谦来客,就是五四运动中与许德珩一起被捕的32名难友之一、中央大学心理学教授潘菽。许德珩和潘菽,虽为北大同窗,却因科系年级不同,彼此闻名而不熟识……转瞬二十余载逝去,非但国事未见好转,反而前景堪忧。旧雨重聚,一谈倾心。于是,许德珩邀约潘菽与黄国璋以后常来谈谈。
潘菽,字水叔,原名潘有年,1897年出生于江苏宜兴陆平村的一个书香门第。少年时期,潘菽就已熟读了先秦诸子及宋明理学家的著作。他在《中国同学录》上题诗言志,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朱熹那样的学问大家。
1917年,潘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。受到新文化运动的洗礼,潘菽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。基于“教育救国”的远大抱负,潘菽考取了官费留学生,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心理学。
1927年秋,潘菽学成回国,先后在第四中山大学、中央大学理学院任心理学教授。20世纪20年代,正是国际上心理学诸家学派林立、辩争纷纭的时期。可以说,潘菽是与中国现代心理学一起成长起来的心理学家。他在心理学上所走过的道路,即是中国现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历史缩影。
九一八事变,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,把埋首书斋,一心钻研学问的潘菽惊醒过来。原来,潘菽家中早有兄弟参加了共产党,一个是长兄潘梓年,另一个是堂弟潘汉年。1933年5月,担任上海“左翼文化总同盟”书记兼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《真话报》总编的潘梓年被捕。为了营救兄长和同时被捕的丁玲,潘菽多方奔走。他利用家属身份前去探监,不断为潘梓年及其难友送去食物、药品并传递信息。在营救兄长的过程中,潘菽对国民党的反动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。
抗日战争爆发,潘菽只身随中央大学从南京迁至重庆沙坪坝。转年春天,新华日报社由武汉迁来重庆。为了了解抗战实况和延安方面的政策主张,潘菽不顾化龙桥头茶馆里特务的监视,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来到新华日报社,看望担任社长的潘梓年。在那里,潘菽结识了章汉夫、吴克坚、石西民、乔冠华等人,也常见到周恩来、邓颖超、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。逢年过节,新华日报社举办联欢活动,也都邀请潘菽参加,不拿他当外人。因此,延安方面的一些重要消息、文件,潘菽可以较早地听到看到。
与许德珩、黄国璋谈过几次之后,潘菽便把原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税西恒教授介绍进来,一起聚谈。
潘菽说:“过了不久,我又把学校里座谈会的人介绍进来,此外还有一些从别的方面参加进来的人。这样规模和代表的方面也比较广泛了。”
此时,税西恒已辞去了重庆大学工学院的教职,在重庆市自来水厂担任总工程师。由于那里有较为宽敞的会客室,也有专门的厨师为聚餐提供服务,以后聚会的地点,便改在了重庆市自来水厂。
下期预告
为您讲述:松林坡的教授们(上)
九三学社鹰潭市委授权发布